《2025年从房地产到新能源的基建叙事转变研究分析报告》由本末电碳发布,报告指出,当前中国基建投资正从房地产向新能源领域转变。在剖析这一转变的宏观政策、行业周期等因素的基础上,报告为房地产从业者提供了转型路径与建议。
1. 宏观政策与财政结构的转变:过去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,因房地产市场降温,土地出让收入锐减,2021 - 2023年连续下降。在此背景下,股权财政兴起,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和设立引导基金获取财政资金,但目前规模尚无法弥补土地财政缺口 。同时,中央通过专项债券等方式帮助地方融资,地方财政逐渐转向“股权融资 + 债券融资”的新格局。
2. 行业周期与替代趋势:房地产行业处于结构性退潮期,自2021年起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大幅下滑,行业规模难以回到过去高峰 。而新能源基建正迎来“超级周期”,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爆发式增长,2023年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均创新高,电网投资也不断扩张,国际市场新能源投资同样火热 。新能源基建有望填补房地产低迷留下的投资缺口,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。
3. 基建思维的迁移:房地产“重资产 + 平台”的基建思维可迁移至新能源领域 。新能源基建项目如光伏电站等也是重资产项目,房企在重资产项目管理、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经验可应用于此 。同时,地产企业的平台运营思维在新能源领域同样适用,如虚拟电厂、充电桩运营等都需要类似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。一些先行者已通过打造城市新能源数字运营平台等方式进行实践,且新能源REITs为重资产模式提供了新的退出和再融资平台。
展开剩余75%4. 新型基建结构: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呈现“点 - 线 - 面 - 体”的分布式能源格局 。“点”指单个分布式能源单元或负荷节点;“线”连接各点,包括配电线路和通信网络;“面”是局部区域的能源网络或微电网,可实现能源自平衡;“体”是虚拟电厂,通过云平台聚合分散资源参与市场调度 。微电网和虚拟电厂是发展重点,多地已有成功案例,未来这一格局将与传统集中式电源并存互补。
5. 地方政府与国央企的新角色及协同逻辑:地方政府从“卖地财政”转向“产业推动者”,通过出台优惠政策、参与项目投资等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。中央和国有企业是新能源领域的主力军,与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 。三方协同,地方提供资源和政策,央企国企提供资金和技术,民企提供效率和创新,实现共赢 。房地产企业若转型新能源,可融入这一协同生态,与地方城投、央企合作获取资源和支持。
6. 房地产从业者的转型路径与建议:盘活土地等存量资源,布局新能源项目,如建设光伏电站、储能系统等 。发挥营销渠道优势,推广新能源产品和服务,充当绿色电力采购顾问 。用好融资平台和金融创新工具,发行绿色债券、利用REITs为项目融资 。深化与城投、央企合作,通过合资项目积累经验 。培养专业团队,建立能源管理平台,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 。注重政策研究,抢抓试点示范机遇,参与行业协会提升影响力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知识产权、数据隐私,只做内容的收集、整理及分享,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,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发布于:广东省
下一篇:没有了